八角茴香是一种调料也是一味中药,性辛温,归肝脾经,具有温中散寒、调中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寒邪引起的腰痛、腹痛以及疝气等症状以及寒湿引起的脚气。 |
一、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健胃止呕
八角茴香为八角科,八角属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健胃止呕等功效。
1、温中散寒:八角茴香性味温辛,入脾、肾经,具有温中理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寒疝腹痛、腰膝冷痛、寒湿脚气等疾病。
2、理气止痛:八角茴香辛香气烈,入肝、脾经,有理气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疼、脘腹疼痛等症,具有理气止痛的功效。
3、健胃止呕:八角茴香味辛香,入脾、胃经,有健胃止呕、开胃下食的功效,八角茴香中含有挥发性的茴香脑,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腹部疼痛,因此八角茴香可用于气逆反胃、中寒呕逆等症,具有健胃止呕的功效。
二、注意事项
1、适宜人群:寒疝腹痛、腰膝冷痛、寒湿脚气者
2、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胃热便秘患者
3、不宜同食:辛辣刺激食物
4、食用方法:调料,八角茴香主要作为调料,在烧、卤、炖、煨时加入,可以去除腥膻等异味,增添芳香气味,并可调剂口味,增进食欲。
【药理知识】
【中药名】八角茴香bajiaohuixiang
【别名】大茴香、八角、大料、八角珠。
【英文名】AnisiStellatiFructus
【来源】木兰科八角茴香IlliciumverumHook.f.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土壤疏松的山地,栽培或野生。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秋、冬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药材性状】聚合果,多由8个蓇葖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蓇葖果长1~2厘米,宽0.3~0.5厘米,高0.6~1厘米;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果梗长3~4厘米,连于基部中央,弯曲,常脱落。每个蓇葖果含瞢葖种子1粒,扁卵圆形,长约6毫米,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尖端有种脐;胚乳白色,富油性。气芳香,味辛、甜。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用量3~6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药理研究】具有抑菌、升白细胞、雌激素样、刺激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升高白细胞和祛痰作用。醇提物对离体气管有抗组织胺作用;体外试验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醚、对丙烯苯基异戊烯醚等。另含槲皮素-3-O-鼠李糖苷、槲皮素、羟基桂皮酸、反式茴香脑、枝叶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
【配伍药方】仅供参考
①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杏仁30克,葱白(和根捣,焙干)15克,八角茴香30克。上为末,每服9克,空心,温胡桃酒调下。(《续本事方》)
②治疝气:茯苓、白术、山楂子(炒)、八角茴香(炒)、吴茱萸(炒)、荔枝核30克,枳实24克,橘核(炒)90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5克,空心细嚼,姜汤下。(《摄生众妙方》茴香丸)
③治膀胱偏坠疝气:八角茴香、白牵牛(炒),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空心酒调下。(《朱氏集验方》茴香散)
④治腰痛如刺:八角茴香,炒研。每服6克,食前盐汤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热,袋盛,拴于痛处。(《简便单方》)
⑤治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大麻子(炒,去壳)15克,八角茴香七个。上作末,生葱白三七个,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服。(《永类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