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具有益气生津、滋阴补肾、收汗等功效。 |
临床中,麦味地黄丸是麦冬和五味子配上六味地黄的底子,主要是用酸收的作用把肺气收敛出来,治疗咳嗽、潮热虚汗、肺肾阴虚的症状,用它来酸敛,往回收,这叫敛肺。
五味子怎么泡水喝 泡水喝竟有这些神奇功效

五味子怎么泡水喝? 五味子,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性的果实,在一般只带有一、两种药味的中药材当中,实属独特。
这种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实,能对人体五脏——心、肝、脾、肺及肾发挥平衡作用。
五味子味甘酸,性温,有补肾宁心、益气生津、固表止汗等功效,常用于肺肾虚喘、内热消渴、自汗盗汗、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证。
五味子怎么泡水喝?五味子煎煮前最好压碎,药效更显着。
正如已故着名中医蒲辅周所说:“凡用北五味子,必须捣破,五味乃全。
”可以取适量放入开水中冲泡。
1、五味枸杞水治失眠 五味枸杞水很适合工作繁忙,无暇煲煮食疗汤的人服用。
每天只要将一些枸杞和五味子放入保温杯内,即可随泡随饮,直至药味全无。
此茶有助于养心健脑,坚持饮用,失眠症状可大大改善。
取五味子二钱,枸杞三钱。
枸杞洗净,切碎;五味子取药房中用醋加工好的,洗净;将材料放入保温杯中,冲入开水,待稍凉后饮用。
2、五味子西洋参茶保肺滋肾 五味子10克,苏梗5克,西洋参3克。
三味加水煎煮10-15分钟,去渣取液,加入适量白糖,代茶饮用。
本茶适宜于肺气阴两伤,肾水不能上承所致的咳嗽、胸闷、口渴不欲饮、乏力食少等。

3、灵脾五味子茶补肾阳 仙灵脾60克,五味子50克。
上二味药拣去杂质,去梗,仙灵脾切丝,五味子杵碎,和匀后瓷器贮藏。
每日用20克放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分钟后分2~3次饮用。
补肾阳,祛风湿,敛汗,涩精。
主治神经衰弱。
阳萎不举,滑精。
腰膝无力,筋骨挛急,风湿痹痛。
自汗盗汗。
4、五味子茶治愈肝虚目眩 北五味子3~5克,绿茶0.5~1.5克,蜂蜜25克。
北五味子用文火炒至微焦,与绿茶一起用沸水冲泡5分钟,趁热加入蜂蜜拌匀即成。
每日1剂,分3次温服。
振奋精神,补肾益肝。
适用于腿软乏力,耳鸣,精神衰弱,慢性肝炎,肝虚目眩,视力减退。

【药理知识】【中药名】五味子【别名】北五味子、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
【英文名】SchisandraeChinensisFructus【药用部位】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
小枝褐色,有棱角,全株近无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2~4.5厘米,叶倒卵形、宽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腺状细齿,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叶脉上嫩时有短柔毛。
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梗细长而柔弱,花被6~9片,乳白色或粉红色,雄花有雄蕊5枚,雌花的雌蕊群椭圆形,有17~40个离生的心皮,覆瓦状排列在花托上。
开花后期,花托逐渐延长,果熟时成穗状聚合果。
浆果,肉质,直径约5毫米,紫红色。
种子肾形,淡橙色,有光泽。
花期5~6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杂木林下,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上。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
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
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性温,味酸、甘。
归肺经、心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临床应用】用量2~6克,煎汤内服;研末,每次1~3克;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煎水洗。
用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药理研究】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及抗衰老;护肝、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镇咳祛痰,抗肿瘤;降血糖;强心;增强机体适应能力;抗溃疡;抗肾病变;抗菌等作用。
据报导,五味子煎剂静脉注射,对正常兔子都有呼吸兴奋作用,使吸收加深、加快,并能对抗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酊剂亦有同样效果。
【化学成分】果实含多种木脂素,还含挥发油,对中枢兴奋药戊四唑和士的宁半数致死量的影响。
种仁含五味子素A、B、C,五味子醇A及五味子醇B[17]。
另含五味子醇甲、戈米辛A、戈米辛D、戈米辛E、戈米辛N、戈米辛O、去当归酰戈米辛B、异五味子素、表戈米辛O、华中五味子酯A、a-水芹烯、橙花叔醇、巴豆酰戈米辛等成分。
【使用禁忌】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配伍药方】①治阳痿不起:五味子、菟丝子、蛇床子各等分。
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
饮服三丸,日三。
(《千金要方》)②治滑泄:陈米、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赤石脂(研)各30克。
上为末。
每服6克,粟米汤饮调下,日进三服。
(《世医得效方》豆蔻饮)③治睡中盗汗:五味子30克,研末,以唾调作饼。
敷脐上,以布扎定后睡,候天明取下,一二晚汗即上。
(《医方一盘珠》)④治肺经感寒,咳嗽不已:白茯苓120克,甘草90克,干姜90克,细辛90克,五味子75克。
上为细末。
每服6克,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
(《鸡峰普济方》五味细辛汤)⑤治小儿暴嗽:五味子、桂(去粗皮)、干姜(炮)等分。
上三味,粗捣筛。
每服3克,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量大小加减温服。
(《圣济总录》五味子汤)

五味子的副作用
【不良反应机制】五味子有小毒,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及幅度增加。 并有增加胃酸及降压作用。 (1)副作用:口服生药13~18g以上可有打嗝、反酸、胃烧灼感、肠呜、困倦等,偶有过敏反应。 (2)中毒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口干舌燥、有异昧感、恶心、呕吐、荨麻疹等。 健康人口服五味子醚提取物,相当于口服生药13~18g以上可有打嗝、反酸、胃烧灼感、肠呜、困倦等。 中毒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口干舌燥、有异昧感、恶心、呕吐、荨麻疹等。 五味子的食用禁忌:五味子、枸杞子、红枣、人参一起泡水喝是不会有副作用的。 但药总是药,健康状态良好时,没有必要吃,感冒了也不能吃。 |
从中药到仙药的转变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史带有着浓重的巫术和宗教色彩。作为一种药效奇佳的珍贵药材,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少五味子被神化的情况。
最为显著的当属其被当成长生不老药或者仙药服用的情况。
在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的“仙药”一章中便有相关记载:“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也。
”在这里,五味子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其原本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治疗元气不足的实际功效,其功能被宗教进一步包装,转而向仙丹神药演化。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外篇主要讲述作者生平和生活见闻,而下篇则是作者对于道家思想以及修炼丹药的方法。
其作为道家经典,行文当中力求寻找得道成仙,顺利飞升的门法。
而五味子的功效在这一背景之下被无限地包装和放大,融入了宗教的色彩。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当属有关苦娃的故事。
相传在长白山一带一位名叫苦娃的年轻人孤身一人靠替员外家帮工为生,受到员外剥削的年轻人有一天终于病倒了。
常年的劳作和毒打使其药石无医。
员外见其命不久矣便将他扔到路边,他就这样在草丛中昏死过去。
待年轻人醒来,发现身边长出了一株株小树,树上结满了一串串殷红色的果子。
他伸手摘取一串放在口中,觉得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
神奇的是在食用完这种果子后,他积劳成疾的身体顿时轻松了不少,本来已经回天乏术的病症竟被这野果子给治好了。
故事中对于果子的描写与五味子的性征高度吻合。
然而,纵然其药效再好,也断然没有能够使人起死回生的功效。
苦娃这一传说的流传和扩散折射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这一味药材的崇拜,也是五味子功效被神化的进一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