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是国家一味传统的比较有名气的中草药,也是国家重要的创汇产品之一,功效“滋阴、补肾、补血、养血、凉血。 |
地黄是国家一味传统的比较有名气的中草药,也是国家重要的创汇产品之一,远销东南亚和日本,在港澳台也非常受欢迎。
地黄归心、肝、肾经,由于地黄性凉、微甘苦,具有滋阴、补肾、补血、养血、凉血的功效。
地黄又分生地黄、熟地黄、鲜地黄,不同的地黄作用稍微有些差别,在选用的时候一定要先辨别,然后在专业的中医师或者中药师的指导下选用或使用。
同时,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没有不良事件的发生,注意用药的安全。
”

地黄的功效与作用1、滋养补血生活中我们使用熟地黄更多的是发挥出这种药材的补血功效,建议身体出现了眩晕心悸、皮肤萎黄、失眠多梦以及女性月经不调以及崩漏等症状,都可以通过服用熟地黄来进行治疗,除了单独使用之外,也可以将这种药材和白芍、川穹、当归一起制作成四物汤服用,对身体的保健效果非常的不错。
2、治疗精血亏虚精血亏虚对于身体的损害是比较大的,不仅容易导致身体出现耳鸣耳聋以及头晕眼花的症状,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毛病,最终还有可能导致不孕不育、寿数减短等。
而服用熟地黄可以很好的治疗精血亏虚的毛病,生活中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3、抗衰健体中医学说认为精血是我们生命最为根本的基础,人体渐渐出现衰老的状况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精血流失所导致的。
而熟地黄敲好可以补充体内的精血,所以是一种非常好的抗衰保健中药材。
生活中我们可以将熟地黄用于防治多种老年疾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动脉硬化等,效果都非常的好。
4、治疗肝肾阴虚若是身体出现了肝肾阴虚,具体的症状表现为盗汗、消渴、遗精以及身体潮热,建议这个时候可以将熟地黄和龟板、山药、茱萸等一起搭配制作成大补阴丸或者是六味地黄丸等中药服用,不仅可以令疾病消失,身体健康也会越来越好。

【药理知识】【中药名】地黄dihuang【别名】生地、怀地黄、鲜地黄、生烟根。
【英文名】RehmanniaeRadix。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块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
根肉质肥大,呈圆柱形或纺锤形。
基生叶丛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有不规则钝齿,叶面多皱缩。
花排列成稀疏总状花序;花萼钟状,5裂;花冠宽筒状,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状,长3~4厘米,暗紫色,内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雄蕊4枚,2强;子房卵形,2室,花柱单一。
蒴果卵形或卵圆形,先端尖,具宿存花柱和宿萼。
种子多数。
花期4~6月,果期7~8月。
【产地分布】栽培者以河南产量最大,质量最佳,销全国并出口。
此外,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野生地黄作鲜生地入药。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时,捏成团块,再烘焙至内部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外皮变硬。
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药材性状】生地黄:多不规则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
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
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
无臭,味微甜。
鲜地黄: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
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
余同生地黄。
【性味归经】生地黄:性寒,味甘。
归心经、肝经、肾经。
鲜地黄:性寒,味甘、苦。
归心经、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临床应用】生地黄:用量9~15克。
鲜地黄用量加倍,水煎服。
生地黄:常用治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鲜地黄: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药理研究】药理实验证实,能提高免疫功能,有降血糖、抗肿瘤、抗过敏、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真菌、止血、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抗炎免疫等作用。
【主要成分】含地黄苷、二氢梓醇苷、桃叶珊瑚苷、麦角甾苷、5-羟甲基糠醛、酪醇、梓醇、梓醇苷和多种氨基酸等。
【使用禁忌】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
【配伍药方】仅供参考①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用承气者:元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黄24克。
水八杯,煎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
不便,再作服。
(《温病条辨》增液汤)②治血热尿血:生地黄6克,黄芩(炒)15克,阿胶(炒)、侧柏叶(炒)各3克。
上水煎,食前服。
(《赤水玄珠》生地黄散)③治中风四肢拘挛:干生地黄、甘草(炙)、麻黄各30克,去节。
上为二咀,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时,日进二服。
(《证治准绳》地姜汤)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热:干生地黄、龙脑、薄荷等分为末,冷水调下。
(《孙兆方》)⑤治妊娠漏胎下血:干姜(炮)30克,干生地黄(切,焙)180克。
上二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张氏医通》干姜地黄散)

【方剂参考】 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可谓地黄丸家族中的佼佼者,方中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特点为甘淡性平、补而不滞。
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涩精、补脾、清肝,用于治疗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的眩晕、腰痛、消渴等症。
六味地黄丸的其他七位小兄弟,皆含有六味地黄丸的药物成分,故相互间功能近似。
因各有增加不同的药物,使各自的适应症亦有不同的侧重,表现出各自的特长。
杞菊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原方中加入枸杞子和菊花,治疗肝肾阴虚而致的眩晕、视物模糊、枯涩眼痛等症,可收到补精、清肝、明目的功效。
归芍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原方中增加了养血柔肝之品当归和白芍,故为填精益血剂,对血虚引起的头晕、崩漏等症,临床效果显著。
知柏地黄丸独到之处是对肝肾阴虚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血淋等症,能滋其阴降其火。
因方中知母、黄柏性寒,脾虚便溏者慎服,避免挫伤脾胃之气。
桂附地黄丸因有肉桂、附子的加盟,成为温补肾阳的专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四肢厥冷、小腹冷痛、小便清长等症。
济生肾气丸是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加车前子、牛膝,以增加消肿利水之功,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浮肿、气喘等症。
下一篇:中药黄连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