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各地疫情又开始猖獗了,国务院建议大家 “就地过年”,打工人内心一凉,去年回不了家,今年回去要经历重重的核酸检测,回趟家太难了!!!
毕竟团圆是中国人刻在骨血里面的渴望,尤其是春节总要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在一块,吃个年夜饭,喝上几杯小酒,这一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了。
“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处异乡不能回家过年,这也是为了配合国家的政策,毕竟现在疫情还是有些紧张的,但是该过的年,该喝的酒则是不能省,尤其是对于爱喝酒的人,节日那就是“下酒菜”。
这有5个喝酒的冷知识,再爱喝酒的人都不一定知道,搬好小板凳,记好小笔记,下次酒桌上也许就用上啦!
动物也会酿酒?
没有想到吧!动物竟然也会爱喝酒,不过猴子不仅爱喝酒,甚至还会酿酒呢!明代《蓬栊夜话》中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猴子采集林中的果子,堆放在一起,位于底层的果实,经过上层果子会挤压破裂,产生果浆,同时上层果物阻隔了空气,(主要目的是隔绝空气中的氧气)。时间一长,果浆与附着在果子表皮的野生酵母发生反应,发酵成酒,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猴儿酒”。
生活在马来西亚的树鼩也特别爱喝酒,而且酒量还不错呢,德国拜洛依特大学发现,树鼩会趁着夜色出来偷“酒”喝,实际上是猪马棕榈的一种液体,酒精含量大约3.8%。
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此前被认定是唯一能定期摄入酒精的动物,但是树鼩的出现,改写了历史,而且树鼩可能已经这样生活了5500万年了,简直就是“老酒鬼。”
不过松鼠就没有树鼩那么好的酒量了,只是吃了发酵的梨,这个小松鼠已经分不清南北,辨不明东西了!
古代的酒是绿色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时候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困扰的直挠头,酒咋就是绿色的,酒有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还真就没有见过绿色的!
长大之后,无意间看到古代的酒就是绿色的,古代酿酒极为粗糙,往往不滤掉酒糟,所以酒面上附上一层淡绿色的酒糟。
刘熙在《释名》中说:“酒有沉奇,浮蚁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这个浮蚁不是蚂蚁,而是没有滤去的酒糟。
胖子vs瘦子谁更能喝?
一般常理下,大家可能会觉得,胖子体型大,可能比瘦子更能喝!可是在相同的代谢情况下,胖子是喝不过瘦子的。
因为瘦子的肌肉含水量比胖子高,而高含水量的肌肉能够更有效地吸收酒精,从而避免对大脑的影响,但是胖子也别担忧,只要有毅力将脂肪转变成肌肉,还是能喝倒瘦子的。

胖人的啤酒肚跟啤酒的关系不大,科学研究表明喝酒的度数越高,越容易变成啤酒肚,众所周知,啤酒恰好实在酒类酒类里面的小弟了。

喝酒并不能取暖!
平常我们常说,喝点酒暖暖身子,但是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喝酒并不用能暖身,甚至还会越来越冷,喝酒会暖身其实是一种错觉。
寒冷的天气下,人体皮肤会发生根本的保护性反射,毛囊收缩起“鸡皮疙瘩”,制止体内的热量过快的散发。
饮酒之后,酒精通过血液运输到你的皮肤之处,刺激血管扩张,大量的热量散发,使你觉得暖和的同时,人体失去防寒能力,反而会感觉到更加的寒冷。
喝酒脸变红vs变白,哪种危害更大?
之前公司年会,公司有个小姑娘喝了一杯葡萄酒下去,整个脸就像是煮熟的大闸蟹。
平常聚会,常有一杯下肚,脸上就跟涂了胭脂似,红扑扑的,一看就是喝多了,要是装醉比划几下,也就躲过去了。
但是有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有些人喝酒不但脸不会变红,还会变白,惨也是蛮惨!
人饮酒之后,乙醇会由口腔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并从胃部被人吸收,其中胃部吸收乙醇的含量大约为20%,其余大约80%的乙醇被12指肠和空肠内壁吸收,进入血液。
在人体肝脏代谢中,乙醇首先通过乙醇脱氢酶的形成刺激神经,从而产生醉酒功能的乙醛(CH3CHO)接着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形成乙酸,进而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讲清楚酒在人体之中的代谢,我们现在就可以捋一捋,为什么喝酒的脸会变成红色或者白色的?
喝酒脸红是因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存在缺陷,乙醛不能转化成乙酸,体内乙醛堆积,乙醛能加速心跳频率,使得毛细血管扩张所以会脸红。
而喝酒脸白则是因为体内缺乏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所以喝酒过度也不会出现脸红的情况,但是对肝脏的毒副作用更加严重,所以喝酒白脸的危害大于红脸。
还有一种喝酒人喝酒脸会变青,这是一种乏氧的表现,因为乙醛在代谢的过程之中,会产生过多的乳酸,乳酸如果蓄积过多,会导致集体严重乏氧,临床症状是脸色变青,很快面色变成紫绀色。
乙醛的毒素是乙醇的十几倍,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乙醛列为2类致癌物,美国癌症专家发现,大量饮酒的人患口腔癌和食道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
英国顶级科学杂志《Nature》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经过科学证明,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造成大量造血干细胞突变。
肝脏的解读功能有限,过量的饮酒伤肝脏、伤胃,容易脂肪堆积导致血脂高、血压升高。
贤爸温馨提醒:小喝怡情,大喝伤身,气氛再好,喝酒也有有度。
网络与民间盛传的解酒法,科学已经验证过全都不靠谱,只有这3条才是真理。

1、喝酒前吃点东西,给酒精代谢赢得一点时间。
2、在饮酒过程中随时吃点东西、喝点水。
3、提高醉酒的演技和逃酒的速度。
这两年过年都有些特殊,相较于去年,今年的情况算是好了许多,贤爸今年也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那你们呢?是“就地过年”,还是回家过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