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李焕英》,几乎没有不哭的。
我也不例外,后半段口罩都能拧出水来。
可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很遭人恨,遭人攻击,可我觉得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动上,那么我们可能根本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它的“黑暗一面”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
其实只要问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了。
贾玲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看到裤子上的补丁,知道年轻时候的妈妈还没有这么好的手工活,能给她做这种补丁的,只能是那个未来的妈妈,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也和她一起穿越到过去,配合着她一起演了一场戏。
她以为是为了圆妈妈的梦,但其实是妈妈圆了她的梦。
这是最大的泪点。
但问题恰恰在这里:既然洞悉了一切,为什么不直接跟女儿度过最后这段时光呢?(不要跟我说,那只是贾玲的一场梦,我们谈的不是情节,而是一种心态。
)原因很简单,因为女儿想让妈妈人生没有遗憾,而妈妈也想要圆女儿一个心愿。
一句话:因为爱,所以演。
为了让妈妈高兴,女儿宁可弄虚作假,弄个假文凭让妈妈高兴,宁可改变过去,让妈妈和“高富帅”的沈腾配对,就算为此自己不会“被生出来”,也要妈妈“高兴”。
贾玲在演。
但妈妈何尝不在演?演一个“完美的母亲”。
为了买电视机,她能和王琴势成水火,因为女儿考上大学,她可以大办酒席,闺蜜为了给她扬面,当场要派红包,压王琴的气场,她不愿意丢脸能和闺蜜这么一个要面的人,嫁给一个“烧锅炉”的。
有了这么一个长得丑(剧中角色,贾玲年轻的时候还是长得不错的,成绩也不错。
)、学习差,天天被老师说……无论是孩子、老公还是家境,也许还包括“事业”……各方面都不如她的“终生死敌”王琴,她能咽下这口气?更何况,这场庆功宴竟然以自己女儿造假文凭被当场暴露收场,她又情何以堪?但是她用一个微笑面对女儿说:没关系啊。
说实在的,我挺感动的。
你能感觉到母爱的伟大,就在于,虽然我丢脸到家了,我还能不顾我的羞耻和痛苦,给女儿台阶下。

可是我并不觉得这叫做真正的“亲密”,因为真正的“亲密”是没法表演的。
因为母亲压抑的所有的痛苦,不甘,对人生的失望和羞耻,子女都在潜意识层面能收到。
然后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亏欠感,内疚感,否则贾玲不会拼尽一切,让妈妈高兴让妈妈不要有遗憾,因为她其实能看到妈妈的“强颜欢笑”的另一面。
这就是贾玲痛苦的所有来源。
在这部剧里,父亲是消失的,而且奇怪的是,李焕英谈了3年恋爱,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
为什么要掩饰这场“地下情”?而且还要接受“相亲的安排”?迈出结婚的这一步,为什么还需要喝高了,这么冲动的决定?其实不过是因为“不甘心”,觉得嫁给一个“烧锅炉”的,丢脸,被“王琴”们瞧不起。
这就是所谓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很多女人都是如此:内心虽然很计较,但表面上一定要做个“白莲花”,想要追求更好的男人,更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既做不到“王琴”式的“精明的利己主义者”的急功近利,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魄力去提升自己,于是只能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丈夫也许是个“潜力股”。
一旦丈夫没有成功,就又寄托于孩子。

孩子也没有给自己长脸,就会沉沦在一生的遗憾之中,但同时又要维系作为一个“风轻云淡”的“完美母亲”、“完美女人”的人设……这样的女人的一生是内心较劲,心里痛苦,一生辛苦,内耗无穷……一个字:累。
这样的女人,怎么能开心?她的笑容都是“皮笑肉不笑”。
她们的一生都输在“想赢怕输”这四个字上了。

自卑感纠结了她的终生,而且还会遗传,让她的孩子也会永远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下,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她才会回头对孩子说一句:你能不能给我长一次脸?这是她最真实的一次。
可惜也只有这一次。
因为她所有的价值,也只有在这种虚假的“完美”,“自我牺牲”中获得价值感上了。
也许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完美”,不过是“真实”。
真实到可以面对自己人生的遗憾,可以接纳自己的失败,可以放下自己的执著,可以安抚自己的自卑。

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说:宝儿啊,妈妈因为不够自信,没有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从此一直都有遗憾。
妈妈一直都寄托于让你给我长脸,这是不对的。
你不必一生背负这样的沉重的负担,妈妈最不希望的,是你也因为不敢去闯,而留有一生的遗憾,妈希望你为自己而活。
虽然你没有按照妈妈的愿望活,可是母女一场,我很高兴,你不要觉得你欠着我,其实作为女儿,你也给了妈很多很多快乐。
妈妈是个普通妈妈,你也是个普通女儿,可是我知道,我们都是很爱彼此的,有了这份爱,就够了……
上一篇:男人和男孩在恋爱中的四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