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魔性的音乐总能悄悄潜进我们大脑,在夜晚肆无忌惮的进行颅内复播,比网抑云还能让我们熬成黑眼圈?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被某段音频“洗脑”的经历。而随着抖音火了之后,这些上头的旋律就更是猖獗了。
就算你不刷抖音,甚至彻底“戒网”,那些喜欢音乐外放的朋友,也分分钟给你强行科普。广场、超市、百货、地铁...在“神曲本应天上有,街头巷尾处处闻”的现实中,根本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即便逃离了现场,但魔音已经牢牢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就等待一个机会爆发了。
人类的本质就是一台复读机(误)。于是,当你开始认真学习工作、吃饭、散步、洗澡、睡觉....这段旋律就会冷不伶仃地入侵,并在你脑内不断循环,简直是魔音绕耳、烦不胜烦。

那这挥之不去的魔音,到底从哪里来?其实,是你耳朵里长了耳虫(Earworm)。
别怕,此虫非彼虫。耳虫一词最早源于德语中的“Ohrwurm”,指的是记忆中突然弹出、并不断循环的一段声音。而作为一种记忆,这段音频可以是一段小曲,是经典游戏《超级玛丽》的BGM,甚至可以是一声魔性的叫卖(广告歌)。
而在学术界,耳虫则有个更正式的名称,叫做“不自主的音乐想象”(involuntarymusicalimagery,简称INMI)。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属于一种非自愿记忆,我们根本无法自己操控。这有点类似于神游和做白日梦,你无缘无故地就想起了某件事或某个人。
其实,这条在你脑子里钻来钻去的耳虫,也可以用认知瘙痒(Cognitiveitch)的理论来解释。
想象一下,你的手臂被蚊子叮肿了,是不是很想挠?但千万别冲动,因为你一旦开始给自己挠痒痒,就会陷入越挠越痒、越痒越想挠的无限恶性循环。

是的,耳虫效应也具有同样的顽劣性质,我们越是用意志力克服,想让自己不去想它,它就越难以消除。因为当你试图不去想一个事情时,你就已经在反复检查自己是否在想着它了,而这反而会让人陷入死循环。
耳虫,可以说是人皆有之。一项以12000人为样本的调查就显示,99%以上的人偶尔会遭到耳虫入侵。另外,还有92%的人,每周就至少有一次耳虫入侵。
但这种被音乐洗脑的现象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与一些人格特质相关。例如,平时更容易犯强迫症,又或者更神经质的人群,也更容易被耳虫入脑。而相对来说,女性被耳虫困扰的周期往往更长更持久。
另外,在对音乐更为敏感、或受过音乐训练的人群中,耳虫效应也来得更加频繁、明显,也更难消除。
所以说,对一些音乐人而言,这种魔音入脑的困扰要大得多。如果脑内一直回旋着一段自己不想要的音乐,这将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
例如,在几百年前,莫扎特的孩子就已经懂得利用耳虫,来入侵莫扎特的大脑了。他们会在楼下弹奏某段旋律,以激怒楼上的莫扎特。而莫扎特很快就会忍受不了冲下楼,将这段旋律编写成曲。

深受耳虫影响的莫扎特
流行歌千千万,总有一首能让你上头。正因为这种感觉是相通的,才诞生了无数的神曲。那么,要如何打造一首让人狂长耳虫的歌曲?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找到具体方法,那许多流行曲作家就都得失业了。不过,这类歌曲倒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例如,在关于耳虫的科学研究里,LadyGaga可谓当之无愧的耳虫女王,她创造的歌曲就经常血洗洗脑音乐榜单。例如,她的三首歌《BadRomance》、《Alejandro》和《PokerFace》,全都挤上了洗脑歌的前九名。
而一般来说,洗脑神曲都是这样的:
1.节奏更快的歌曲,比节奏更慢的歌曲更具洗脑效果。
2.有歌词的音乐,比没歌词的音乐更洗脑。据统计,73.7%的耳虫都是有歌词的。
3.歌词较简单,重复乐句较多就越洗脑。
4.音符较长且音程较短,更有利于记忆与传唱也就更洗脑。
5.简单且套路满满的旋律模式,在反复的小节中先升调再降调。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一闪一闪,亮晶晶”。
6.意想不到的冲击力也很重要。在相似的音乐结构中,洗脑歌曲往往会加入一些不寻常的旋律。例如,那首火遍全网的《卡路里》,其实整首歌并不算特别洗脑,但那句在破音边缘试探的“燃烧我的卡路里”的强行插入,硬是增加了一个亮眼的记忆点。同理,原本唱得好好的《隔壁泰山》,突然加入了诡异的嚎叫声“嗷呜~嗷呜嗷~”后,效果也拔群。

“燃烧我的卡路里”
此外,耳虫的长度一般为15到30秒。而这与抖音之类短视频平台的策略不谋而合。在社群媒体发达的今日,这类短平快的病毒式音乐,早已杀出了一条血路。
而广告行业,更是将耳虫效应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商家来说,他们巴不得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永远回荡。
所以,很多广告内容本身,就自带触发耳虫的属性。结构简单且大量重复的关键字,让人想忘都忘不了。例如,最早的洗脑广告“恒源祥,羊羊羊”,以及杨幂的溜溜梅广告一直重复的“你没事儿吧?”,每一个都让人烦不胜烦。

而在未来,已经尝到甜头的商家也只会加大力度制造耳虫。大家应该也能明显感到,这些洗脑神曲更新换代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幸好,一般来说耳虫是无害的。有相当部分的人甚至觉得,耳虫能让他们感到轻松和愉悦。只是更多时候,不断重复的旋律也会让人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例如要上考场了,你还在想着“妈妈我想吃烤山药”,又或是想睡觉时一闭眼,就开始“窝窝头,一块钱四个,嘿嘿”。在不合时宜的情境下,阴魂不散的耳虫是真的要把人逼疯。那么,有什么有效的驱虫方法吗?根据过去的研究,研究员也给出了一些理论上可行的方法。
1.正面对抗。有一派科学家认为,耳虫之所以会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你没能把歌听完,或者没能把歌记下来。
事实上,耳虫都是高度碎片化的,一般会卡在某句或某几句重复歌词上。我们记忆未完成或被打断的任务,会比记忆完成的任务更加牢靠。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
所以说,这种脑内循环的碎片化音乐记忆,寿命也更长更顽固。这时,你只需要静下心来,掏出耳机把这整首歌听完,或许就能暂时摆脱耳虫了。
2.分散注意力。大脑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这也就是俗话说的,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们通过另外一些活动,激活了与耳虫产生相关的工作记忆组件,魔音就会被驱赶出脑。
与耳虫相关的工作记忆组件,就叫做语音循环(Phonologicalloop),包括短期语音存储和发音循环。当你与人交谈,看电视节目,听歌唱歌,甚至是背元素周期表和圆周率时,都会占用到该工作记忆组件,耳虫自然也得靠边站。
不过,在这里不建议你听另一首洗脑的歌,因为这可能会让你从单曲循环,变成列表循环。

3.咀嚼口香糖。有研究显示,咀嚼口香糖不但能帮你缓解耳虫效应,甚至还能让人暂时不去回想那些你不愿意回忆的恶语。
这同样涉及了阻断耳虫产生的工作记忆。只是,与看电视,听歌,背单词等相比,嚼口香糖要省事得多。咀嚼的动作会用到嘴巴,舌头,牙齿等发生器官,这些能产生语言的器官动起来,就能有效抑制大脑的声音记忆与循环。所以说,别在背课文时嚼口香糖,容易忘记内容。
4.给自己一个强度适中的认知任务。例如想想这周的日程,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认知任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当事情太过简单,例如刷牙,洗脸,洗澡,走路,骑车时耳虫是最容易趁虚而入的。但当事情太难时,效果可能也并不好。例如让你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等太深太广,且无法获得及时反馈的难题,反而会适得其反。
另外,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设计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耳虫驱散大法。那就是以每秒一次的速度,在大脑中生成随机数,注意数字不能重复出现。

5.让耳虫再飞一会。这种放任自流的做法,其实刚好与前面几种积极的应对方法相反。从耳虫的认知瘙痒理论可知,我们几乎无法靠意识去克服某种意识的产生,这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越克制越忍不住去想它的困局。
倘若耳虫来势汹汹,我们又在想方设法地消除它们。但很多人在采取措施后还会去检验这种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于是,这样一想,耳虫很可能就卷土重来了。所以此时,想阻止一个意识产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不采取任何积极的应对方法,什么都别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