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临床上骨移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及人工骨替代材料等。因具有良好的成骨及骨诱导、骨传导能力,自体骨移植已被广泛证明是最可靠的骨增量方法,被认为是骨增量技术的“金标准"。
手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增量方法有引导骨组织再生术、牙槽嵴扩张术、Onlay植骨术、牙槽嵴牵张成骨术、上颌窦底提升术及自体骨移植术等。对于包含水平宽度和垂直高度不足在内的种植床三维骨量不足的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常较难处理,临床上常采用块状自体骨移植术(Onlay植骨术)。
传统的自体骨移植治疗时间很长,且形态上难以和受骨区完全吻合,其固位和成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且常需多次手术。2004年,种植医师BernhardGiesenhagen发明了一种新的骨增量技术骨环植骨术(boneringtechnique)。
骨环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是指利用特殊的工具在供骨区获取环状的骨块,然后在骨块中间位置备孔,利用这个孔洞将骨环固定在种植体颈部,然后将种植体与骨环一起植入在种植位点的方法。
如有必要,可同期进行GBR以促进局部骨组织的再生。环状骨块还可以帮助局部维持外形,促进局部骨质再生。



骨环植骨的工具如图可见包括两种类型的环钻,普通环钻和带定位柱的环钻。前者主要用于获取骨块,后者主要用于受植区的制备。



术区附近取骨
取骨的部位主要为颏部、腭部或磨牙后区,也有在梨状孔区取骨的报道。也可以在种植位点附近取骨,这样不需要额外术区专门用于取骨,可以减少创伤。



1.避免了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整体治疗时间相比传统的块状骨移植术要减少约5个月;
2.该技术在进行牙槽嵴的三维骨增量的同时还消除了种植体与植入的骨块之间过大的间隙;
3.骨环为种植体在牙槽嵴顶的部分提供了额外的稳固支持;
4.种植体可以稳固骨移植物,促进骨的整合,减少骨吸收。(Boronat等(2010)报道,在骨移植物修复水平向缺损的同期植入种植体,加载1年后,平均骨丧失为0.64mm,明显少于延期植入种植体的骨吸收量);
5.覆盖于牙槽嵴上的骨环可以促进软组织的生长,抑制软组织的收缩。



口内可见局部塌陷明显,局部有慢性炎症,分泌物

切牙至尖牙区膜龈联合下3mm处水平切开黏骨膜。翻瓣,注意保护颏神经。
标记取骨区域:首先用环钻测量种植位点骨缺损大小,然后选用比种植位点预定移植物大1mm直径的环钻;取骨部位应在下颌牙根尖5mm以外,以免损伤牙根;钻孔深度切忌深,只起标记区域的作用,约1mm。
在标记区的中心,按最终植入种植体的尺寸,常规行种植骨孔的预备,钻孔一定要到达一定深度的骨松质,以保证足够的血液、细胞和营养,但切忌穿通舌侧骨皮质。
用环勺小心分离骨环并取出带有皮质骨和松质骨的骨环。

缺牙区翻瓣,刮除肉芽组织,可见局部垂直骨缺损,腭侧骨板上有穿通型缺损。
对受骨区翻瓣,用外径与骨环的外径相匹配的环形取骨钻在受骨区进行预备;去除洞内的少量骨组织,修整洞底,使预备的骨洞规整。
使用带定位柱的环钻制备受植区。腭侧骨板下垫屏障膜。
将骨环就位于备好的受骨区,骨环的松质骨面向缺损区域深部,常规预备种植窝,深度要达到根尖区至少3mm以上,以保证初期稳定性。或者直接将骨环固定在种植体的颈部。

在骨环内植入骨水平种植体,使之位于良好的三维位置关系,深至骨平面下1mm,以补偿骨吸收。如果骨环松动,可以采用膜螺钉、覆盖螺丝等进行固定。剩余的骨间隙用自体骨屑和(或)人工骨粉充填,覆盖以胶原膜,行GBR术。
利用骨凿获取局部自体骨置于暴露的种植体上


覆盖骨替代材料及屏障膜

减张缝合,伤口加压。

伤口愈合后见12近中颈部塌陷
局部翻瓣,植入从腭部获取的结缔组织
二期术后
修复后最终效果



1.用环钻取下骨环,保存在血液或生理盐水中。
2.种植体需有良好的三维位置关系。如果将骨环就位后制备骨孔,则在制备过程中要避免钻针对骨环的不必要的切削。
3.种植体植入固定骨环,如果骨环松动,可以采用膜螺钉、覆盖螺丝等进行固定。
4.彻底减张关闭创口,定期随访以减少创口裂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