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常常担心小朋友吃多了糖会得蛀牙,那时候就要去看牙医了。但他们却万万没想到,棉花糖机就是由一位牙医发明的。
怎么样?是不是突然有一种钻进了牙医的圈套的感觉?您放心,我们牙医才不会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发明棉花糖机的牙医威廉·詹姆斯·莫里森(WilliamJamesMorrison)莫里森出生于1860年,1890年从田纳西大学牙科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牙医,在1894年当上了田纳西州牙科协会的主席。
莫里森可不是一名本本分分的牙医,同时他也是一名狂热的发明爱好者。(就像小编常说自己——不会摄影的厨师不是一名好牙医



莫里森和沃顿并非第一批制作出棉花糖的人,类似于棉花糖的食品早在15世纪就出现了。在那个年代,手工制作糖丝的过程非常繁琐。首先要将糖加热融化,然后使用叉子或者刀子拉出糖丝,最后再配合一些模具,才能制造出精美的造型,仅有少数技巧高超的厨师懂得其中的门道。
这种手工糖丝的“寿命”非常短,在接触空气后会迅速因吸收水分而塌陷,失去蓬松质感。如此金贵的食品显然无法轻易在街头巷尾售卖,自然也与普通人无缘。
棉花糖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制作棉花糖的难度,缩短了制作时间,只要一机在手,小商贩也能轻松发挥出大厨水平,棉花糖不再是只有富人才能享用的高级食品。
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莫里森和沃顿带着他们的棉花糖机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这场博览会宏大,吸引了2000万名参观者,正是棉花糖机闪亮登场的绝佳机会。那个时候,棉花糖还不叫“棉花糖”,莫里森和沃顿给它取了个非常梦幻的名字:仙女丝(FairyFloss)
在世博会期间展示了棉花糖的生产过程,获得了民众的青睐,当时这款新奇甜食的售价高达每捧25美分,这个价钱在当时并不算便宜,但人们显然都被这种卖相不俗、口感新奇,连名字都自带仙气的甜食迷倒了,在长达7个月的博览会上共计售出了68655根



1920年代,仙女丝被更名为棉花糖,早期的棉花糖机需使用缝纫机式的踩脚踏,制作棉花糖时必须不断踩踏以带动那小马达,糖丝才会如春蚕吐丝般缓缓而出,1970年代开始出现电动的棉花糖机。
现在每年的12月7日是美国的国家棉花糖日牙医靠卖棉花糖赚了大钱——这听上去是个奇闻,但莫里森可不是独一份儿。在他之外,另一位名叫约瑟夫·拉斯科(JosefLascaux)的美国牙医也在棉花糖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约瑟夫开始制作棉花糖的时间比莫里森和沃顿晚了十几年,虽然没有申请专利,但他也独立发明了自己的棉花糖机。有趣的是,他制作的棉花糖不面向大众出售,而是专门卖给自己牙医诊所里的病人。另外,“棉花糖(CottonCandy)”这个形象的名字就是他在1920年起的,很快就被大众广泛接受,随后“仙女丝”这个名字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今天的棉花糖不仅价格低廉,还有着各种新奇的颜色、造型和口味,非常受小朋友欢迎。我们只需片刻就能享用由液态糖转化而来的美味棉花糖。在享受机器便利的时候,别忘了要用尖刀艰辛制作棉花糖的旧时代主妇,还有让人人都能享受这种美味的棉花糖机发明人——威廉·詹姆斯·莫里森和约翰·C·沃顿。
上一篇:春节胡吃海喝时别忘了保护好牙齿!